
在道路、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,方量測量是成本控制、物料采購和工程進度管理的核心環節。然而,傳統的方量測量方法,如人工量方、全站儀打點和常規RTK測量,存在諸多缺陷。人工量方依賴經驗,精度低;全站儀和常規RTK需逐點測量,效率低下,且在復雜地形或大堆體中容易因采樣點稀疏而產生誤差。并且,傳統方法往往需要內業處理,導致時效性不足。
寧夏某公司作為地區交通施工的骨干企業,主要承接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等項目。此次省級高速公路擴建工程迫切需要在施工前儲備大量沙石物料,并在施工過程中實時監控物料消耗與補充。精準測算沙石堆體體積是確保采購量與實際需求相匹配、避免超購浪費或短缺誤工,以及保障資金合理使用的關鍵。

1、效率低下,耗時耗力:使用全站儀或常規RTK 逐點測量,需多人配合,單個堆體測量需 1-2 小時,且內業數據處理需額外 1 小時以上,難以滿足大規模、高頻次的測量需求。
2、數據滯后,決策被動:傳統方法無法實時輸出方量結果,需人工整理計算后才能反饋給采購部門,導致采購計劃調整滯后,影響物料周轉效率。
3、精度不足,成本失控:人工估算依賴“長 × 寬 × 高” 粗略計算,忽略堆體不規則形態,誤差常達 10%-20%,導致超購浪費或采購不足,直接影響工程成本與進度;
在此次項目實施中,客戶需完成以下核心任務:
1.快速方量計算:在施工過程中,迅速對來料進行方量計算,實時監控沙石堆體的消耗變化,動態調整采購計劃,以確保物料供應與工程進度緊密匹配。
2.精準體積測量:對進場的沙石堆體進行高效的體積測量,獲取準確的方量數據,為采購結算與成本核算提供可靠依據。
3.三維掃描與數據存檔:對現場進行全面的三維掃描,生成三維激光點云數據,并進行存檔,為項目管理與審計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。
針對傳統測量方法效率低、精度差、數據滯后等痛點問題,中海達給客戶推薦了SLAM RTK V6。
V6是一款專為工程堆體測量設計的智能設備,融合SLAM激光掃描、實時方量計算、高精度定位技術于一體,核心優勢如下:
1、SLAM 激光掃描技術:可快速獲取高密度三維點云數據,進而詳細描述堆體細節,確保測量精度;

堆體掃描
2、實時方量計算功能:外業數據采集完成后,手簿內置軟件可立即生成方量結果,無需內業二次處理,支持現場導出計算報告;
3、高效作業模式:單人即可操作,10分鐘內完成單個大型堆體測量,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與時間消耗。
手簿計算體積
堆體三維模型
與傳統測量方法對比表
測量設備 | 外業采集時間 | 內業處理時間 | 總耗時 | 精度誤差 | 操作人數 |
人工估算 | 10分鐘 | 30分鐘 | 40分鐘 | 10%-20% | 1人 |
全站儀 | 60分鐘 | 40分鐘 | 100分鐘 | 5%-8% | 3人 |
常規RTK | 40分鐘 | 30分鐘 | 70分鐘 | 3%-5% | 2人 |
中海達V6 | 10分鐘 | 1分鐘 | 11分鐘 | ≤1% | 1人 |
作業注意事項
1.堆體掃描時可適當旋轉設備朝向堆體方向,注意儀器前方或側方不要有人員隨行,避免遮擋或產生不必要的噪聲點;
2.儀器掃描時,要注意避免產生掃描盲區或空洞。中海達V6具有實時全量點云顯示模式,可實時查看掃描成果,避免返工;
3.較大或存在遮擋的堆體,可配合對中桿,增加高度,減少盲區;
4.不同堆體,因反射率可能會造成測距縮短,掃描時注意查看實時點云,適當調整掃描位置或角度;
5.堆體如有較多覆蓋物,如雜草、施工設備等物體,需通過中海達內業軟件HI-LIDAR先進行點云預處理,否則可能會影響方量計算的精度。
中海達SLAM RTK V6在寧夏項目的堆體測量中,展現顯著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價值。
成本管控更精準:通過高精度方量測算,將沙石采購誤差控制在1%以內,單項目節約采購成本超50萬元;
作業效率大幅提升:單個堆體測量時間從傳統方法的1-2小時縮短至10分鐘,滿足大規模物料盤點需求;
管理決策更高效:實時輸出的數據報告為項目管理人員提供了可靠依據,推動物料管理從“經驗判斷”向“數據驅動”轉變。
作為交通施工領域堆體測量的革新工具,中海達SLAM RTK V6不僅解決了傳統測量的精度與效率難題,更助力企業實現了工程成本的精細化管控,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高質量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













頂部